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上海燎原双语学校 编辑:佚名
自幼好书,热爱文史,从利用家藏书籍自学成才到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上海燎原双语国际课程助理校长吴昱昊在近8年的教学生涯中,深谙IBDP学科之道。教书风格别具,学问广博的他究竟如何步入IB中文世界?他又是如何将中文课程与国学相结合的?
吴博士家中藏书
吴昱昊博士,上海燎原双语国际课程助理校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IBDP中文文学教师、IBO认证考官。吴昱昊博士在从事DP中文文学教学的八年以来,致力于将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引入国际教育领域,曾开设多种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与讲座并深入研究。他以幽默的个性、生动的教学风格及深厚的国文底蕴深受学生及家长喜爱。加入LYBS大家庭后,他将助力燎原双语的IBDP课程设计、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发展,帮助燎原学子积淀中国文化素养。
Dr. Wu Yuhao, Ph.D majored in Chinese Classical Linguistics at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He is an IBDP senior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er and an IBO certified examiner. Dr. Wu Yuhao has been teaching DP Chinese literature for eight years and is committed to introduc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o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ield. Over time, he has provided various courses and lectures related to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His humorous personality and vivid teaching style are steeped in Chinese tradition which make him deeply loved by students and parents alike. After joining the LYBS family, he will be supporting the English Division as an Assistant Principal - Curriculum Coordinator. His expertise will als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pective IB DP courses and the promotion of a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culture in the whole school, aligned with a major project that he will spearhead, i.e. the LYBS 2020 - 2022 curriculum review.
“学术”研究如同精耕细作,当东西教育博采众长时,更需要专业、细心的教育者,以治学严谨的态度将两者的教学紧密相连。作为文学博士,IBDP中文文学教师,吴昱昊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师从中国《史记》**副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赵生群教授研究《史记》及先秦两汉文献,近年来从事IBDP中文文学教学,尤长于古典文学作品教学,并专注于中国国学的阐发与推广。
书香门第,从文学三阶梯迈入IB中文课
正所谓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自己如何走上中国文学教育的道路,吴博士坦言自己从小受到祖辈的影响。大量的藏书,加上全家的阅读习惯,令他自5岁起就习惯和爷爷、奶奶一同看书。
而他也将自己的文化习道路总结为三个阶段:小学时期喜欢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俄国文学,初中开始接触到谭嗣同、梁启超、胡适等启蒙思想家,又受新文化运动思潮影响,对西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因而进入大学学习应用心理学。但自幼的浸淫文史,与始终不改的传承发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感,使得他最终决定重新回到钻研中国古典文化的道路上来。
因此在硕博阶段,他转而学习中国古典文献,为的就是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在弘扬中国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远。博士毕业后,由于一贯服膺“经世致用”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他决心投身教育,因此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部IB课程中心担任IBDP中文文学老师,并为全校学生开设了多门中国文化选修课与讲座。
当吴博士提及IBDP中文文学课程时,欣喜地说道:“这种中文课简直是梦想中的课程,中文再也不是单纯的阅读分析与应试了,而是一种自由度更高的人文主义课程。”不论何种阶段对中文的热爱与研究,吴博士特别解释说自己的选择完全基于“独立思考”,在他看来所有和“人”打交道的事都是他所喜爱的,如同心理学、史学、文学等。
中国文化缺位,国际教育不“国际“
随着家长对优质教育的不断渴求,国际教育越来越多的收到家长的青睐,但是在国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课程不论是课时还是课程深度方面,依旧有待提高。
“没有中国文化,国际教育还算国际么?因此,在国际教育中,国学文化的意义就在于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让‘国际化’并非只有西方文化。”吴博士直言不讳地说:“我认为国际教育分几步走,**步善学他人,第二部融合中西,第三步自成体系,但现在整个国际教育的大环境有些浮躁,还没**爬就已经想要跑了。”
提及“国学”,不少家长会有误区,认为学习《三字经》或者古琴就等于国学。那么,作为家长应当如何去理解“国学”呢?吴博士对此解释道,其实国学讲的是:经、史、子、集,而国学也是一门严肃的学问,是博大精深的。比如他所开设了多年的《史记》课程,正是通过让学生用史部的经典文本去理解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魅力。
因为在他看来《史记》给了他研究不完的感觉,它有别于中国古典正统文学著作,所传达的思想价值观具有自由精神,非常值得现代人学习。在执教IB中文八年多的过程中,他拒绝传统文言文教育死记硬背的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缓解学生害怕的情绪,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并最终热爱中国文化。
顺势而为,IB课程框架助力国学
作为一名**IBDP中文文学教师/IBO认证考官,吴昱昊博士的加入使得上海燎原双语学校在IB课程中,能够更好的地汲取国学知识、助力学生们提升中文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素养。
当中国文化与国际课程碰撞,或许你会好奇,如何将“国学”引入燎原双语的IB课程框架中呢?对于这个问题,吴博士早有答案且胸有成竹。他认为在PYP、MYP阶段更适合将国学融入课程体系当中。
例如:小学阶段的孩子适合接触一些带“韵“的国学文学作品,以及在低段年龄多注重合乎现代精神的“童子礼”,从孩子的习惯素养着手培养。相较课程紧凑的DP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课程可以有机地将国学知识、文化融入其中,帮助学生细润无声地习得传统文化。
“虽然DP阶段课程已经非常饱满,但是否就不能做国学了呢?其实,在DP阶段只要稍加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可以学到国学,而且尤其在预备阶段课程设计自由度更高,这个时期是重点加入国学的合理时机。”吴博士谈到DP阶段的国学课程设计时说。
除了书本文学知识,还可以将国学融入到“课程实践”中,因为IB课程体系本身就有类似的设置。如:实践、行动和服务等课程。甚至可以将其同学校的“非常学院”结合起来。把国学做的多元化、丰富化,不拘泥于书本单一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正如吴博士所言,国际教育中“中国文化”有着重要地位,而要让燎原学子未来更好地具备全球视野,那么从自身文化的根出发,亦是一种国际教育。吴昱昊博士的加入将为上海燎原双语学校IB课程框架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力量。
上海燎原双语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