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上海燎原双语学校 编辑:佚名
虽然走进教育圈已快10年,但下面这个真实故事却让上海燎原双语学校教师李筱彤(Sally)一直印象深刻。
12岁那年的春天,苏恩泽和家人匆匆赶回中国台湾,见外婆最后一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里,苏恩泽的母亲和舅舅在一旁泣不成声。
这是苏恩泽**次与死亡近距离照面。他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躺在那里的外婆,便走上去握住外婆的手,轻轻说道“外婆,我知道你现在可能有些害怕,我知道你有很多留恋的东西,有很多东西还放不下,也有可能是你不知道要去哪个地方。不要害怕,有我在身边陪你。”
被病痛折磨多时的外婆,因为重症几乎处于半昏迷状态,已经说不出什么话来。听到自己的外孙这么说,她的眼角开始有眼泪一滴滴地滑落出来。
“这件事是学生妈妈后来告诉我的。孩子妈妈特别惊讶,年纪轻轻的他其实给外婆做了‘临终关怀’。而苏恩泽对死亡概念的认知,其实是来自我的一堂儿童哲学课。” 中国人一直对死亡讳莫如深,更别提心平气和和孩子在课堂上聊“死亡”了。然而,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如果我们回避死亡,就很难做到真正珍视与尊重生活。 就像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谈到,我们每次谈起死亡,都只是在死亡的外围徘徊,却始终未抵达死亡存在的本身。关于死亡的生命教育也可谓从未真正进入过中国学生的学习领域。
关于死亡的话题,只是李筱彤儿童哲学课程的其中一例。李筱彤是上海市燎原双语学校(以下简称燎原)小学部课程总监,燎原儿童哲学课的发起者和设计者之一,中国儿童哲学特约培训师。把“生命教育”这一话题带入课堂,不仅是她哲学观的一种反射,更是她教育理念中坚信的一部分。
燎原三年级学生儿哲课堂
目前,在李筱彤的带领下,燎原小学学段的儿童哲学课已经形成一套三层渐进式的课程结构。整个课程结构清晰明了、易于操作。
对她而言,儿童哲学不仅是一门谈论各类深刻话题的“独立课”,它其上还有两个层次,一层是贯穿并打通其他学科的“工具”,另一层,也是最高一层,是蔚然风行于学校之中的文化气质。 “从工具层来说,了解儿童哲学的任何一科老师,都会把启发孩子思考放在灌输知识之上;从学校文化来说,是让儿童哲学成为学校理念本身,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思考者,而非单纯知识记忆工具。”
在李筱彤看来,原本就有很深IB传统的燎原,其气质与儿童哲学教育观,有天然匹配之处。
的确,燎原是所IB一贯制(涵盖PYP-MYP-DP三个学段)学校,小学项目早就是IB PYP授权学校,而IB所提倡的全人教育目标,特别是十大学习者培养目标跟儿童哲学倡导的培养沟通Communication、创新Creativity、合作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为核心的4C理念非常契合。这也是儿童哲学能如此快速地融进燎原教育理念和学校文化的重要前提。
为了培养完整理性思考的人,在IB三个项目的打通和课程衔接层面,燎原在小学阶段开设儿童哲学课,中学阶段将开设公共说理和写作课,高中阶段开设认识论课程。
所以说,燎原成为一所具有儿童哲学特色的学校,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具足的事。
师从欧美后,她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做中国自己的儿童哲学?
提及儿童哲学,你会想到什么?可能很多人脑海里的**反应,①把大学的哲学系教授请进幼儿园中小学开几节哲学讲座课;②是让儿童去读一些哲学家的理论论著。
提及儿童哲学,你会想到什么?可能很多人脑海里的**反应,①把大学的哲学系教授请进幼儿园中小学开几节哲学讲座课;②是让儿童去读一些哲学家的理论论著。
本着学习的诉求,这两种思路看似都没什么问题,但是,试想,如果在你的小学阶段,学校给你们这两种操作,你们还会喜欢哲学吗?恐怕你们早就把“哲学”打入冷宫,永无翻身之地了。
事实上,儿童哲学与哲学提倡的“爱智慧(philosophy)”本出同源,但是儿童哲学格外强调儿童与哲学的关系。它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儿童哲学之父”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开始研究,并将其真正融入课堂。
李筱彤对儿童哲学的兴趣始于2014年。从开始零星接触中国台湾儿童哲学,到逐步系统接受英国儿童哲学训练,后期又经历了学习欧陆哲学主攻批判性思维培养,再到重点学习美国实践哲学中的论证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儿童哲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直抵教育本质的窗口。有了它,无论是去理解IB PYP,还是具体到各学科教学(语文、数学、UOI探究课等),都有很大的启发。
李筱彤和我们分享了一个求学过程中的故事,看看哲学是如何促使我们去反思个体习以为常的那些看不见的预设,也即那些不加审视的观念是如何形成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当时,她跟从法国儿童哲学的教授学习。课前,每位学生都需要做自我介绍。来自中国的她很自然地介绍起了自己叫Sally,没想到老师奇怪地反问道,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名字吗?这一问把李筱彤问住了。
对她来讲,长期在海外国际学校和国内双语学校的执教经历,已经习惯了用英文名字去介绍自己,从未真正思考过中国人为什么要在西方世界或国际社会里习惯用英文名字去介绍自己,而不是主动去介绍“真实的自己”。
后面上课过程中,这位老师对庄子的了解和研究程度之深更是让李筱彤这个中国人却对自己母文化如此“生疏”而深感羞愧。
“兜兜转转那么久,师从美国、英国、法国等各门派老师学习后,我会觉得说,的确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国外的儿童哲学跟国内的实际情况还不太一样。特别是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些在国外课堂上很自然讨论的问题和话题,在国内的课堂可能不具备讨论情境和土壤(比如同性恋问题)上很难展开。”
回到中国教育的语境中,李筱彤想要做一种什么样的儿童哲学呢?
在她看来,儿童哲学不仅要吸收借鉴李普曼等大家的优秀经验,回归到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的本体上来,以儿童身边的哲学问题为载体,激发儿童自己进行探索和思考,使儿童具有辨别和分析能力。
还应该更好地结合中国本土特色,在践行儿童哲学倡导的4C理念之外,增加“Culture”,即文化认同和理解。因而,燎原的儿童哲学课程从一开始顶层架构的就不只是基础版的P4C,而是P4C升级版的P5C。
“中国哲学里思辨的火花一点不亚于西方,这种互为对照的思考也非常有趣,我们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和切入点,都可以把它们融合进去。”李筱彤说道。
中国哲学又有什么思辨的火花,李筱彤老师和笔者分享了她教学中常用的一个例子。
《论语》的首篇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常意义上,大家的翻译是”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在这里,“时”被解释为经常、常常;“习”通常被理解为温习。
然而,面对大家的一致认同时,李筱彤建议后退一步,**停下来质疑思考可否有别样的解释。比如从文字学考据的角度,“时”的另一种解释应该是,在恰当的时候;“习”可以理解为,实践应用。
合到一起,就是"在正确的时候学习这个东西,并在正确的时候去实践它。它会带给你真正智力上的快乐。"仔细品味一下,你是不是也发现这样的解读不失为中国哲学思辨的另一种“乐趣”。
抓住3大关键点,让儿童哲学在课堂真正发生
在西方文化语境和实践过程中,儿童哲学已经逐步有了一个较清晰和明了的体系,不少地方的小学已经开始成为哲学探究全科渗透的实践基地。
李筱彤的另一层身份,是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客座嘉宾和实践导师。
在她看来,目前,中国的儿童哲学在K12阶段还不能说是以独立学科形式存在,只能当做一门独立课程去开。
“一旦把儿童哲学定义为一门学科,那学科界限会非常严格。需要有清晰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架构,甚至它可能会被规定到国家整个学科体系里。这里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或许,同样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还有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国的实施。
毕竟,“知易行难”,一门课程的顶层设计与真实的课堂实施充满了无穷的变数和机缘巧合。作为一门课程的儿童哲学具体到真实课堂,对老师的挑战都有哪些呢?
挑战一:老师真的敢把课堂还给学生吗?
儿童,是儿童哲学的核心。“课堂上谈论的话题从孩子那里来”是李筱彤老师儿童哲学课程设计的一大核心要素。 但是,一旦进行到如何该以儿童为中心,突出儿童的能动性的层面,课程设计就会陷入到一个怪圈。 毕竟,各位老师的另一项担忧是,如果真的把课堂还给孩子,那课堂岂不是乱成一锅粥,中间的度又该如何把握? 彼时,全国还没统一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时候,教授苏教版四年级教材的李筱彤曾执教过一篇课文,《公仪休拒鱼》。
这篇节选自《韩非子》的短文,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朴素的故事,即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很喜欢吃鱼,但是别人送的鱼,他一概不收,并对他的管家和家仆有一套完整的说辞。 按照教参的备课建议,很多老师可能无一例外的会导向“清廉”。
单一文本上升到普遍价值好像蛮皆大欢喜。但是,教师李筱彤在这里却犹豫了。因为从她的从教经验来说,让四年级小朋友明白“清廉”二字看似简单却并不“贴心”。
“我们肯定是希望有个好的学习发生,而不是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就结束了。如果他不能与自己的真实生活发生,教学就是死的,对学生来说,也没有多大意义。”
李筱彤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做的呢? 她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礼物”切入,选择了比如说,像“一个星期没有作业”、“一张可以飞往全世界各地的机票”、“一辆劳斯莱斯”、“爸爸妈妈全心全意放下手机和**的陪伴”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选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选出自己的“礼物排行榜”。 这样一种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设计,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去讨论、争辩、说服、反驳、合作、探讨等。 有了这样一个课堂活动的预热,整个班级的气氛瞬间活跃了起来。李筱彤笑着说道,“你来想一想,有了这样一个活动,班上现在还会有人睡觉吗?显然不会!” 然而,课堂进行到这里,从“送礼物导向清廉“,仍有很大的距离。 于是,经过前面礼物问题的引导,再铺设一系列的概念工具和支架,她开始引导学生提问。
结果,这群四年级的孩子提出的问题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会问“公仪休为什么做官?他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有的会问“公仪休做官到底是为了百姓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得到自己的权力?” 学生的民主投票也会在这一环节进行。待学生们选出最想探讨的话题后,李筱彤才运用哲学谈话和哲学的方法,和学生们一起像朋友一样交流,慢慢把“清廉“以及其他的相关概念和问题跟学生探究得愈发清晰。 “师生之间不应该是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关系。老师要敢把孩子真的当做一个‘人’,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一个年龄比我们小,体格比我们弱,经验不足我们的小孩子。他们和我们成人一样,是有着独立理性思考能力的个体,甚至可能会比我们在某一领域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采访过程中,李筱彤说道。
挑战二:老师真的敢让学生问问题吗?
“我每次上课让学生提问题,学生都太矜持了,他们不会主动问问题的。”这是很多一线老师的困惑,明明自己已经开放给学生提问的场合和时机了,学生不问问题到底要怪谁呢。 在李筱彤看来,不是学生出问题了,问题在老师。 每一位任课老师走进教室前都需要反问自己,“我的课堂是一个足够智力安全的课堂吗?孩子真的可以问所有的问题嘛?我真的打心眼里,乐意学生问各种问题吗?” 这里所谓的理智安全的课堂,并不是指一间安静明亮的教室,也不是指一个群体意义上的班级。此外,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和老师在社会关系层面上关系好,或者师生关系轻松愉悦也都不是智力安全。
在李筱彤看来,实体意义上的教室或虚拟意义上的班级都不构成理智安全层面的物质基础。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尊重平等、接纳倾听的学习共同体,即Learning Community。 智力安全的课堂需要看的是,学生是否真的可以当着所有人的面问出一些蛮有挑战的问题后,不受老师或同学的judge或羞辱,所有人都可以抱着中立,甚至是open mind的心态的去接受,学生是否也可以安心的说出“我不懂”。 比如说,在西方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谈论社会权利问题,讨论性别差异问题等,那在中国的课堂上,学生是否真的可以很安全地讨论问题,既不被老师反驳又不被其他学生评判。 03
挑战三:儿童哲学课课上到底该教什么?
正如柏拉图说:“哲学始于惊异。”儿童哲学也是如此。在很多老师看来,思考的发生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教材。
恰恰相反,李筱彤说道,“思考无处不在,哲学无处不在。学习只要在真实情境中发生,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学习和思考的资源和起点。”
儿童哲学课可以选择的素材非常多样,比如说绘本、社会热点话题、网上的小视频或者故事都可以是很好的探讨话题。
不过,在李筱彤看来,素材广,并不代表没有约束和规范。
教师在选择儿童哲学的素材时永远都要遵循3个要点,即“从儿童出发,适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真正能刺激学习者思考。”
儿童哲学除了是门独立的课程,它还可以成为一种学校的文化
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儿童哲学也有其完善的教学目标、师资培训和测评体系。 比如说,师资方面,受益于燎原本身是IB PYP授权学校的特点,本身课程的设置中就有像UOI(Unit of Inquiry 科学探究课,简称UOI)这种非常强调学生探究融合的课程,所以,学校在一、二年级的课表中,单独开设了一节儿童哲学课,每课讨论的内容也多为从UOI的课程中发散而来,课程的老师也是由UOI的课程老师来担任。 但是,李筱彤并不想把儿童哲学局限到一门单独的学科,更想让其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或者说是整个学习共同体的都认同的教育哲学理念。 在燎原双语,她将儿童哲学划分为了三个层级。 首先,儿童哲学是一门课,是一门类似于语文、数学、美术等科目的学科课。这也是很多学校在一开始实施的最初级样态; 其次,儿童哲学是一种打通学科的方法论工具。也就是说,儿童哲学更像一种方法,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比如说,可以做成语文儿童哲学融合课、数学儿童哲学融合课、甚至是美术和戏剧儿童哲学融合课等; 再者,儿童哲学是上升到整个学校的一种育人文化,一种教育理念,完整地建构从儿童哲学P5C(Philosophy for Children),到教师哲学P5T(Philosophy for Teacher)再到家长哲学P5P(Philosophy for Parents)的三级课程体系,将所有学习社区里的成员都纳入进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
生态圈的建立谈何容易?明知不易,但燎原现在就在做这件事。 采访中,问及如何将儿童哲学推广去更多的学校。 “在IB授权学校去推,相对来说会比其他学校推更容易一些。比如说,我们学校儿童哲学课的老师都是UOI课程老师去担任。每一次儿童哲学课上探讨的话题,也可以从UOI课延伸出来。加之本身认可IB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的课堂氛围也更为平等开放。” 相信未来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参与,“儿童哲学”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而会成为一种学校文化。如今,儿童哲学所追求的思考、对话、交流、分享正日益成为燎原独特的校园符号。
上海燎原双语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