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很多家庭发现,会说话的父母实在太少了。
大多数父母,平时最常跟孩子说的话,概括起来是下面这几种:
讽刺:“就你这样三分钟热度还想学钢琴?”
挖苦:“哟,你还会写作业,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不信任:“你知道什么?”
质问:“你哑巴了,不会打招呼吗?”
人格攻击:“猪脑子!”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我认识到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巨大影响。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普通人之间的交往尚且如此,作为孩子,对父母说出的话会更加敏感、在意,因此受到的隐形伤害会更大。
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复制父母的说话方式和语气,成为一个低情商的人,影响人际关系。
很多孩子长大之后,依然做不到跟父母好好坐下,心平气和地说说话、谈谈心。
中国式亲子关系,缺的从来不是爱,而是会说话的父母。
父母会说话,对孩子的成长帮助有多大?
《父母的语言》一书里写道: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不仅是学业,父母平时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态度、语气,还会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认知、性格养成、心理发展。
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不省心、不懂得体谅自己。
其实,很多孩子的逆反,跟父母说话方式不对有很大关系。
父母粗暴的指责、否定、讽刺,孩子感受不到爱和温情,只有来自父母的不认可、看不起、甚至是厌恶。
长此以往,就容易变得沉默内向、自卑、自暴自弃,甚至进一步演变成叛逆反抗,越来越不听话。
会说话的父母,常常带着耐心,温和、正面地和孩子说话。
把指责变成鼓励,“这次考差了没关系,我们平时多用点功,下次一定会更好。”
不无端指责,懂得倾听,“你能告诉妈妈你是怎么想的吗?”
孩子感受到的是爱、平等与尊重,亲子关系更好,也就更愿意配合父母。
会说话的父母,内心有一份柔软和善良,懂得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他们不会说出“有什么好哭的”、“你是大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这样“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
而是把身段放低,站在孩子的立场,认同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我知道,你一定很难过吧”、“弟弟没经过同意就把你玩具拿走了,你很生气是吗?”
孩子通过父母的引导,学会认识和表达情绪,渐渐地也能感知到他人的情绪,情商会更高。
会说话的父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和关心。
孩子回晚了,不会因过于担心而责怪孩子“下次回这么晚就别回来了!”
而是着急地跟孩子说:“妈妈好担心,下次回的晚记得提前跟家里说下。”
孩子给妈妈送了个小礼物,不是怪孩子乱花钱、整这些没用的。
而是开心地告诉孩子:“妈妈好开心,宝贝长大了懂事了,谢谢宝贝。”
在充满爱的语言互动中长大,孩子幸福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