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上海燎原双语学校 编辑:佚名
俗话说,“未知生,焉知死”。许多父母、老师谈到“生命教育”,都想到借由死亡事件来切入,与孩子讨论。但上海燎原双语学校小编觉得,更好的生命教育,不妨从“对生命的关怀”切入,兼顾认知、技能、情意的引导。如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与经验的累积,才能渐渐内化,形成孩子人格的一部分。而这种对生命的深度关怀,更是日后孩子道德良知的蕴底。
记得女儿小时候是很怕虫子的,“爸爸,地上有只小虫子”,她一边叫一边用小手捂住眼睛,站在小凳子上不敢下去。我走过去一看,比芝麻还要小的一只虫子……没想到,最近女儿胆子大了,经常在公园里看到虫子就让我把它踩死,有时候还会自己上手把一些小的虫子捏死。对于女儿变得如此“残忍”,我有点吃惊。“bb,这些小虫子没有伤害你,它们可能也是小宝宝,你把它们按死了,它们爸爸妈妈就再也看不到它们了,会伤心的”,女儿听了我的话,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孩子对“生命”的了解
认知发展学者皮亚杰认为,对大部分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任何能够“活动”的东西,例如:会“发光”的东西,向太阳、月亮、蜡烛是有生命的;会“出声音”的东西,像铃铛、电视是有生命的;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玩具、汽车也都是有生命的。
而且大部分四、五岁的孩子也相信,东西都是有感觉的:太阳公公生气了、蜡烛哭了所以有眼泪、蜗牛想要回家找妈妈了……。
学前阶段是比较不错时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生命”的认知会渐渐的转变,从转变为“会移动的物体才是有生命的”,到“会自己移动的东西才是有生命的”,最后,八岁左右,才理解到“只有植物和动物才是有生命的”。
也就是说,在大人眼中,有些东西,如:桌子、玩具,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在学前幼儿眼里,这些都有生命、有感觉,万物皆有灵。因此,想培养孩子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学前阶段应该是开始的比较不错时机,而教材更是随处可寻。
教孩子爱惜周围的物品
其实,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其实有意无意的都在进行生命关怀教育的启蒙**。打个比方,孩子发脾气扔玩具,爸爸妈妈可能会说“你这样扔玩具,它也会感觉痛的哦”;孩子拿积木砸桌子,就会告诉他,“你敲得太用力了,桌子也要不舒服了”。
因为对于宝宝来说,万物皆有灵,引导他们去看到自己的行为对“别的生命”可能造成的影响,引导他们爱惜身边所有物品,*括大人眼中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所有东西,这是生命关怀教育的**步。
尊重“自己会动的东西”
会动的东西,象是蚂蚁、蝴蝶、鸭等可爱动物,常引来幼儿极大的兴趣。他们可以蹲在路边大半天,只为观看蚂蚁的行进;或者看到了可爱动物就想去叫它、摸它、抱它、追逐它。许多大人基于安全的理由,会去制止他们:“赶紧走,别看了,脏兮兮的。也不可以摸,它会咬人的哦!”
爸爸妈妈的话也不能说是错的,但是如果从生命关怀教育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有更好的引导孩子的说法。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太阳这么大,蚂蚁先生肯定晒得头都昏了,它们一定想赶快回家。”“狗狗在睡觉,如果我们把它吵醒,它一定很不高兴。”“你追它,它也会很害怕耶!”
这样一说,是不是就能传达一种关怀其他物种和生命的精神给孩子了呢?
引导孩子跳脱自我中心
不过,上面想要教育孩子关怀、尊重生命的想法是很好,可现实情况往往是——孩子回你说:“可是我想和蚂蚁先生玩啊”。是不是很沮丧?其实也不用,这种情况很正常,年幼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习惯以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
这其实并非是孩子品行自私的问题,而是和他们的认知能力有关。用狗狗来举例,孩子日常生活中没有机会了解狗狗可以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因为一切从自己角度看事情,他可能就会出于好心把自己爱吃的巧克力拿给狗狗吃(狗狗不可以吃巧克力)。同样,孩子没有对“打扰狗狗吃饭,它们就会变很凶”的危险认知,他们就可能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而让自己陷入危险的状况。
想要**孩子尊重和关怀生命,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在他一开始有机会接触到任何生命的时候,就要用适当的语言和方法教给他们相关的知识。比如猫咪应该怎么抱、喜欢吃什么、什么东西不可以吃等等。确保他明白了这些,才允许他去接触。而当他试着和猫咪接触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陪在一旁,抓住恰当的时机提醒和教导他,应该如何站在猫咪的角度,考虑它的需求,去尊重和关怀它。
上海燎原双语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