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合作
课程分类
您当前的位置:成都凯学网 >成都凯学网 >MBA逻辑知识汇总

成都MBA学习网

MBA逻辑知识汇总

发布时间:2021-08-20 10:26:15 已帮助:73人

MBA逻辑知识汇总

MBA逻辑知识汇总
  相信很多同学在刚接触逻辑时总是觉得云里雾里,想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很多逻辑题比较吃力,本篇逻辑总结仅限于已经完成基础课程,有一定逻辑基础的同学哦!
  MBA的逻辑知识大致分为联言、选言、假言等推理题型以及加强、削弱、解释、评价等论证题型。
  推理
  直言命题
  1.矛盾关系:全肯与特否;全否与特肯;单肯与单否。
  2.下反对(至少一真):特肯与特否
  3.给出全称或单称命题为真,判断其他命题真假,按常识去做即可。
  给出特称命题为真,其矛盾命题为假,其他命题不能确定真假。
  4.直言命题的负命题转化:(排除法)
  负命题就是否定一个命题后得到的命题;直言命题的负命题等值于其矛盾命题。
  命题的负命题转化成等价命题方式:去掉“并非”后
  (1)全称变特称,特称变全称(主项及谓项中量词否定后均改变)
  (2)肯定变否定,否定便肯定(仅变联项)
  5.真假话推理做题步骤
  首先找矛盾或下反对(至少一真),其次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然后再判断矛盾或下反对命题的真假,再往下推理即可。
  模态命题
  不可能P等价于必然非P;不必然P等价于可能不来。
  模态命题负命题等价命题转化方式为:(排除法)
  去掉“不”或“并非”后
  可能变成必然,必然变成可能,P变成非P
  三段论
  三个项:小项S:结论的主项;大项P:结论的谓项;中项M:两前提中的共同项;(或结论中没有出现的项);
  两个前提:大前提:大项在其中出现的前提;小前提:小项在其中出现的前提。
  1.三段论的格:中项的位置,共四种(两主,两谓,及一主一谓两种)
  2.三段论的式: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直言命题不同种类的构成的形式为三段论的式。
  3.三段论推理规则
  特称:两特无结,一前特则结特。
  否定:两否无结,一前否⇔结否。(两前肯⇔结肯)
  中项:至少周延一次;
  直言命题的周延性判断规则
  (1)全称命题的主项都是周延的;
  (2)特称命题的主项都是不周延的;
  (3)肯定命题的谓项都是不周延的;
  (4)否定命题的谓项都是周延的。
  4.三段论题型
  I.补充前提:利用推理规则,采用排除法做题。
  II.结构比较:排除法。
  (1)排除非三段论选项,
  (2)排除前提命题种类明显不同的选项
  (3)再排除中项位置明显不同的选项
  (4)最后比较小前提形式,与题干不同的排除。
  III.推结论:
  (1)题干中直言命题全为肯定,问以下哪项为真,除了?
  直接找否定的选项选出即为答案,注意排除双重否定迷惑选项。
  (2)题干中直言命题有否定:采用画图法。
  首先画全称,特称画成交叉,不确定是否相交的画成不相交。
  (题干中有特称,考点在交集,注意交集表达,如果无特称,考点为全肯可能重合)
  联言命题
  p且Q
  负命题:并非(p且q)等价于非p或非q
  重点连结词:和,但,逗号。
  选言命题
  1.相容选言命题P或Q(或者P,或者Q)
  负命题:并非P且Q===非P或非Q。
  相容选言推理:
  p或者q p或者q
  既然(如果)非p既然(如果)非q
  所以q所以p
  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则推出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2.不相容选言命题要么P,要么Q
  负命题:并非(要么P,要么Q)===(P并且Q)或者(非P并且非Q)。
  假言命题
  1.充分条件如果P则Q
  负命题:P且非Q
  推理:P则Q(肯前式);非Q则非P(否后式)
  2.必要条件只有P才Q
  负命题:非P且Q
  推理:非P则非Q(否前式);Q则P(肯后式)
  注意:解题时,如果不熟练必要条件,可先把必要条件转换成充分条件。
  3.重点联结词:只要,必须,除非
  论证
  归纳论证
  从以下三点对论证进行评价、加强、削弱、假设
  (1)数量(2)代表性(3)反例
  类比论证
  评价论证,要看是否可比;
  削弱则要说明不可比(说明本质属性不同);
  假设和加强则要说明可比(说明本质性相同或相似)。
  因果论证
  (1)因A→果B
  削弱:A和B无必然联系,有其他因素影响B的发生。
  加强、假设:A和B有必然联系,没有其他因素影响B的发生。
  (2)结果B→原因A,或A,B相关→因为A所以B
  削弱:加强、假设
  因果倒置不是因果倒置
  因果无关因果相关
  有他因无他因
  无因有果无因无果
  措施论证
  削弱:
  (1)措施不可行
  (2)措施达不到目的
  (3)措施无意义(明显弊大于利)
  加强、假设
  (1)措施可行
  (2)措施可达到目的
  (3)措施有意义(明显利大于弊)
  出现其他措施,较小的副作用以及其他目的选项一般为迷惑性选项。
  对比论证
  假设、加强、削弱、评价从以下四点进行
  (1)因果(要先找到因和果,按前面因果论证进行假设、加强和削弱)
  (2)是否可比
  加强、假设:说明可比(一般是说明相比较的两组对象本质属性相同、类似、差不多)
  削弱:说明不可比(一般说明相比较的两组对象本质属性不同)
  (3)不同具体
  (4)构造对比
  例如:
  A组和B组两组同学,A组参加辅导班,B组不参加辅导班,3个月后,参加辅导的A组同学比不参加辅导的B组同学平均分高20分,因此,辅导有利于提高成绩。
  (1)因果
  以上论证假设的因果关系为因为参加辅导班所以成绩高。首先可对该因果关系进行支持和削弱。(具体方法参考因果论证)
  (2)是否可比
  如果A组和B组同学基础不同,则二者不可比,削弱题干论证。
  如果A组和B组同学基础差不多,则支持题干论证。
  (3)不同具体
  如果A组比B组同学基础好,则削弱题干论证。
  如果A组比B组同学基础差,则支持题干论证。
  (4)构造对比
  支持:如果A组同学不参加辅导,成绩不会这么高。
  如果B组同学参加辅导,成绩不会这么差。
  削弱:如果A组同学不参加辅导,成绩也会这么高。
  如果B组同学参加辅导,成绩也会这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