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西南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MSAF应用金融学硕士预科项目,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西南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两校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拓宽学术视野,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同时还能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简介
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以下简称GW,是美国著 名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地理位置优越,比邻美国国务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距白宫只有几个街区。乔治·华盛顿大学是在1821年经由国会法案为了纪念国父乔治·华盛顿创立的。乔治·华盛顿大学经过近200年的风雨洗礼,已发展成为一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商政界领袖,拥有22万多名校友,2021年QS美国大学排名TOP50(#45),因其出色的教育水平,被选为“全美最 受欢迎的25所大学”之一。
学院简介
商学院在QS美国商学院排名第22名,经AACSB认证。GW拥有众多杰出校友。GW的MSAF项目开设于1993年,是美国最 早开设的MSAF项目之一,毕业生就 业薪水全美排名第7,毕业生就 业于高盛、美林等知 名投行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GW的MSAF项目以培养实战精英著称。为了培养具备一 流金融实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项目侧重金融界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强调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为项目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 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专业简介
乔治华盛顿大学商学院(GWSB)的应用金融学硕士(MSAF)项目培养了金融领域的领导者。该项目的重点是风险管理,金融工程,银行,机构财务以及证券投资组合分析和管理。它旨在将量化和计算机技能与金融理论和应用相结合;MSAF项目符合STEM项目的资格。国外项目学制1年,为全日制学习。学生可以享有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优质学习资源和优秀校友资源,同时毕业生可在中国或美国乃至全球就 业。
项目背景
该项目是西南大学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合作开展的,旨在为国内本科毕业生提供一个过渡性的学习阶段,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美国的教育体系和硕士课程学习,提升学生在应用金融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未来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MSAF应用金融学硕士学位做好充分准备。
招生对象
1.大学在读研究生一年级学生。
2.大学在读本科四年级学生。
3.有意出国留学的本科及以上往届毕业生。
课程设置
专业基础课程:涵盖应用金融学的核心基础知识,如金融市场与机构、财务报表分析、金融数学基础等,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金融专业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英语语言课程:重点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学术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以满足乔治・华盛顿大学硕士课程的语言要求。课程含有英语语法、词汇扩展、学术文献阅读与写作、商务英语沟通等内容,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学术交流。
学习技能与方法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如学习策略、时间管理、文献检索与研究方法、小组项目实践等,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更好地适应美国硕士阶段的学习要求。
申请条件
学术要求:通常要求申请人具有本科学历,并获得相应的学士学位,本科期间的学习成绩一般要求平均分在一定水平以上,如GPA 3.0或以上,具体要求可能因年份和专业略有差异。
语言要求:一般需要提供雅思或托福等标准化语言考试成绩,雅思成绩通常要求总分不低于6.5分,单科不低于6.0分;托福成绩要求也会根据不同的专业和课程有所不同,一般在90分以上。如果学生的语言成绩未达到直接入学要求,可能需要先参加语言课程或其他语言培训项目,以提高语言水平,达到入学标准。
其他要求:可能还需要提供个人陈述、推荐信、简历等申请材料,以全面展示学生的个人背景、学术兴趣、职业规划和综合素质。
项目优势
留学过渡更平稳:学生在国内参与预科课程的学习,能够提前适应国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减少因文化差异和教育体系不同所带来的适应困难,降低留学风险,提高留学成功率。
专业基础更扎实:通过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应用金融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做好充分准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硕士课程的内容,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节省时间和成本:在国内完成预科课程后,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无需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其他的预科课程或语言课程,节省了留学时间和费用,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提升申请竞争力:该预科项目得到了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认可,学生在完成预科课程并达到相应要求后,将更有优势获得该校MSAF应用金融学硕士学位的录取通知,增加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西南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两校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拓宽学术视野,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同时还能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