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赫德荣获年度“影响力国际学校”大奖!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双语学校 时间:05-20

11月15日,在2020年度腾讯教育国际学校年度盛典上,北京赫德学校在此次大咖云集的行业盛会中捧得重量级奖项 – 年度口碑影响力国际学校。

同时,赫德学校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潘佳先生(Jasper)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作为国际教育行业的前沿研究者,探讨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以及家长要避免的思维误区。


北京赫德双语学校小学部副校长 Kim Fisher 女士代表北京赫德学校领奖

误区一:国际教育就是

短平快地申请到好大学

“当家长选择一所国际化学校的时候,标准不能等同于寻找留学中介或者留学直通车。”Jasper 开门见山地说。

从教育本质来看,学校教育和机构教育背后其实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教育诉求,家长需要很清晰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如果在为孩子择校,却带着对机构教育的要求的话,这其实会限制孩子的成长,非常可惜。

“赫德有很多家庭是要和我们一起度过十几年时光的。”Jasper举例说,上海赫德今年入学排队人数最多的是幼儿园托班,从这个年龄段开始算的话,到进入大学,孩子在国际化教育这条路上要走过15年的时光。

“一个家庭在一件事上投入15年,这其间付出了无数时间、精力和努力……对教育的诉求肯定不应该仅仅是出一个好文书、短期提分、拿出一个好的标化成绩,这些都是短期诉求,是一家优秀的留学机构就可以完成的。”Jasper 说。

在他看来,真正的国际化教育是关于整个人的浸润和成长,是长期扎实的学术积累;丰富充实的综合素养;内心强大、有责任感的人格人品……最重要的,是帮助一个孩子真正找到自己是谁——能否完成这些复杂又深层次的任务,才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优秀的标准。

“我们不是一个短平快的捷径,赫德的目标是要带孩子走上更高的平台,看到更远的地平线。”Jasper 说。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赫德是一所非常重视学术严谨度、人格人品和综合素养的学校,并且竭尽全力为孩子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短平快地申请到好的大学只是短期诉求,真正好的国际教育是深层浸润式的跨文化全人教育。

误区二:标化成绩好就是英语好

“很多家长听到双语学校,会自动联想成中文教中文的,英文教英文的,最后看标化考试成绩好,就是英文好。”Jasper 说,“其实这是对双语教育一个很大的误解,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很多学校就是在做这种简单的加法——把教中国孩子中文的传统课程,加上教美国孩子的英语课程。这样搬运的方法,简单,也低效。”

赫德的目标是要重新定义中国孩子的双语教育,北京赫德中学部校长 Victoria 女士来自美国纽约一所知名的致力于双语教育的中学,她在北京赫德的愿景就是:开启中国双语教育的2.0时代。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会说英文的中国孩子,而是真正的双语言、双读写能力和双文化的跨文化沟通者。”Jasper 强调。

这样的培养目标,直接影响到赫德的双语课程体系——赫德的双语课程在设计上对于中国的双语学习者有着切身的考虑,无论是着眼于深层共享能力的培养,还是“动态/循环双语模型”的使用,都意味着这是一套更加科学、全面、适用于中国孩子的双语双文化学习系统。

英语考试成绩只是表象,跨文化沟通者才是具有深层思考能力的双语人才。

误区三:对流水线教育的盲从

“国际化教育还会和一个词混淆——洋高考。”Jasper说,“追逐标准的分数线、优质范本的文书、最热门的特长……过程上和唯分数论的高考没什么不同,只是语言变成了英文。”

从这个角度推行的所谓“国际教育”其实并没有从教育的本质去思考,未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如何让孩子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北京赫德中学部有一个目标:在赫德,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他们的成功由自己定义。我们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让每个孩子都实现自己的不凡。

对于选择了国际化教育的家长来说,避开洋高考的陷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被看见自我”的机会。

帮助一位青少年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和方向,是个性化教育对学生的尊重。

流水线教育是把孩子身上最珍贵的“不同”削砍掉,个性化教育是看到并呵护每一个孩子的自我。

误区四:国际形势不明朗,

孩子们不那么需要走出去了

“因为当前国际留学形势不明朗,很多家长在想,是不是未来孩子走出去的可能性变低了?我们是不是不那么需要走出去了?我倒是觉得并非如此。”Jasper说。

在现在的世界大变局下,我们愈发会感觉到祖国是稳定而强大的,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身份也在发生变化。以前我们更多地是游戏规则下的参与者,但我们现在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去影响规则的制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一想,未来的中国人才对于全球素养的要求是降低了还是升高了?”Jasper问。

一定是提升了,作为能够影响全世界的力量,我们需要更加了解和我们不同的文化!这就是赫德一直在强调并培养的“全球素养”(Global competence)。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可以在不同文化中深层思考的“跨文化沟通者”。

未来的中国,比以往更需要具有全球素养的跨文化沟通者,我们的孩子,需要出得去,回得来,走得远!


  •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