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教育学者曾国俊先生在北京中心开讲并座谈

来源:领科教育北京校区 时间:04-26

日前,应领科教育北京中心邀请,台湾道禾教育基金会执行长曾国俊先生在辅仁大学旧址、现领科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剑桥国际课程中心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讲座,并与中心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国际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

曾国俊先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二十余年,是台湾道禾书院和北京德泮书院的创始人,现任台湾道禾教育基金会执行长,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宽广的教育情怀。他倡导“每年一座山,每年一条河”的教育理念,顺应天时自然,用动手做的教育方式完成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先后在台湾地区的台中创办了台中(新竹)道禾实验学校、台中(新竹)道禾幼儿园、苗栗县道禾实验学校、台中市道禾书院、道禾儿童教育艺术馆(台中馆、新竹馆)、云门舞集(台中道禾馆、新竹三民馆、竹科馆)。 2010年,曾国俊先生在北京建立大陆所教育场馆—德泮素质教育未来馆,用曾国俊的话说,现在的文化不是食古不化的,也不会掉入复古、保守的漩涡之中,不能将文化和教育变成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德泮”必定是立足传统,关注当下,面向未来。他解释说,孩子不是活在过去,他将影响未来,但孩子不能缺少传统,否则就会失去厚度和底蕴,所谓的反省、批判和继承也必然迷失,结果寸步难行。不久培德书院国际双语学校也在顺义的罗马湖畔诞生。

如何在国际学校的国际课程中嵌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课程,让我们即将走向世界的莘莘学子们身上打上“中国”的烙印,带有更多中国文化元素符号,而不仅仅是一个出生在中国的洋派学者。曾国俊先生娓娓道来:用自然的、有机的、手工的材料,这是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接触到纯天然的、纯自然的东西,孩子的触觉、嗅觉、味觉等,所有的感觉、感官可以内化,成为内在的一部分。削过的铅笔,有木屑的味道,晒过的棉被有太阳的味道,踩过的泥土有土香的味道,去玩沙知道沙的可塑性非常强,这些东西不是用文字告诉孩子,而是想办法内化成孩子内在的一部分。要把教育转化成真实的生命经验,环境就是真实的,内化的体验场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让孩子们有机会通过亲手做木工、活字印刷、烧窑理解中国文化之美,并学习其中蕴含的各种知识和道理非常重要。培德书院就有木工,土工,纤维,染织,造纸,制墨,制茶,有戏台,茶园,菜园,水稻田的体验,我们非常崇尚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华人的山水学的概念跟西方的山水学概念不一样,西方是征服,华人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华人在山上的概念跟西方山上的概念不一样,孩子在一年一座山的过程中,感受到一年四季,12个月份,24个节气,春夏秋冬,鸟兽虫鱼皆不相同。映入眼帘,映入心里,映入内在世界里的东西,会储存,变成文学,变成艺术,变成一种科学发现的内在动力。大自然有隐喻、有比例、有对称、有起伏、有整体、有部分,大自然具有疗愈功能,比如一个贝壳,它里面的所有东西都是比例对称的,有呼吸,有节奏,有规律,它隐喻日出到日落,隐喻一年的春夏秋冬。

大自然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大宇宙的呼吸是365天,人的呼吸只是七十多下的心跳。什么是身心灵?在车水马龙中要碰到灵性不容易,看电视播放卡通影片的时候很难碰到灵性。接触大自然这位老师你才会容易碰到灵性,最美的帽子就在鸟类的头发上,最棒的发型在动物的身体上,每一年时尚周发布的帽子、发型、衣服,全部来自于大自然。爱赏鸟的人,一定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帽子以及非常美的衣服,喜欢潜水的,一定可以做很棒的色彩学家,喜欢去大自然,聆听大自然音乐的,也可以是很棒的音乐家。无论音乐、美学、艺术、色彩、造型,最有隐喻能力的是大自然这位老师。

对于如今不少家长送孩子到外国读书的现象,曾国俊先生说,东方的美学是“入”、西方的美学是“出”;你了解“入”的美,自然就会发现“出”也很美。他说,东方人的情感往内,西方人的往外,所以整个华人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入”的美学,整个西方则是一个“出”的美学;东西方不同,各有特点。曾国俊先生表示,作为一名中国人,了解自己的文化越多、热爱自己的土地越深,就越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很多国际友人想了解中国,想从中国人身上学到自己不会的东西。

“培德教育”的所思、所学、所想都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而中华传统文化绝不是通过每周的几个课时就能了解、就能培养我们的孩子出国后具有中国情节,或有较深的中国传统烙印。孩子成长的环境、作为个老师的父母、接受教育的方式、灌输的内容等等都会为孩子今后成长打上不可磨灭的烙印,我们有责任为这个“烙印”去努力、去探索,这是参加座谈会后老师们的共同心声,

讲座结束后,针对学习国际课程的现实问题,曾国俊先生认真做了解答,并对今后双方进一步合作、开办读书会、交流会等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